第(3/3)页 他的泪水滴落在信纸上,将墨迹晕开。 但他立刻用袖子狠狠地抹去了泪水。 开拔前夜,军营外的空地上挤满了送行的百姓。 白发苍苍的老妪们颤巍巍地将煮熟的鸡蛋塞进战士们的怀里,嘴里念叨着: “孩子,多吃点,到了那边别饿着。” 孩子们则举着纸糊的红旗,用稚嫩的声音高喊着: “打美国鬼子!”那一声声呼喊,充满了童真和对正义的向往。 还有那些扎着辫子的姑娘们,她们红着脸,羞涩地将自己精心绣好的鞋垫塞给心上人,然后转过头去,泪水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。 “大彪!带警卫营维持秩序!别挤着老百姓!” 李云龙吼着,目光却落在远处——赵刚正蹲在一个抹泪的新兵面前,替他正了正歪斜的棉帽:“怕吗?” “怕……但更怕美国鬼子打进来,俺娘又过回苦日子!” 最揪心的是家属区。 有的军官家中小孩哭泣,妻子哭泣:“爹别走!”。 --- 黎明时分,汽笛长鸣。 军列如同钢铁巨龙,吞吐着白烟驶离蓉城。 敞开的车厢里,战士们裹紧棉衣,齐声吼唱: 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!保和平,卫祖国,就是保家乡!” 李云龙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尾板,凝望渐远的西南群山。 那里有他率部剿匪时走过的险径,有亲手抢通的成渝铁路,有插遍红旗的城楼……如今,他带着这支从烽火中淬炼出的铁军,扑向更凶险的战场。 “老赵,” 他忽然开口,声音混在风与歌声里, “你说咱这‘志愿军’三个字,美国人能看懂不?” 赵刚望向天际翻滚的朝霞,字字铿锵: “他们会懂的——当刺刀见红的时候,这是咱们压不弯的脊梁!” 列车呼啸,载着十数万胸膛燃烧的将士,碾碎晨霜,直向东北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