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张大彪接到命令,立刻从侦察连里精挑细选了十二名最机灵、最沉稳、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的骨干。 这些人,有的是本地猎户出身,对山川地形了如指掌; 有的是走南闯北的江湖人,善于察言观色; 有的甚至略通日语或当地伪军黑话。 他们被秘密召集到团部后山一个隐蔽的山洞里。 李云龙亲自训话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冰冷的现实和沉重的责任: “知道为啥把你们叫来吗?不是让你们去冲锋陷阵,是让你们去钻敌人的裤裆底下!去当‘瞎子’、‘聋子’?不!是去当独立团的眼睛和耳朵!” “鬼子不是善茬!他们连畜生都不是!他们在暗处盯着咱们!咱们不能当瞎子聋子任人宰割!你们要做的,就是脱下这身军装,换上老百姓的皮!像钉子一样,钉在鬼子的眼皮子底下!把他们的一举一动,给老子看得清清楚楚!传得明明白白!” “记住你们的身份!你们是独立团的兵!是插在敌人心窝子里的钉子!情报就是子弹!送回来的消息,可能救全团弟兄的命!也可能害死所有人!嘴巴,给老子把严了!明白吗?!” “明白——!”十二双眼睛在昏暗的山洞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,低声应诺。 赵刚则连夜与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老周秘密会面。 老周是个面容朴实、眼神却异常精明的中年汉子,长期在敌后活动,经验丰富。 “老赵同志,你们独立团的想法太好了!我们地方上的同志早就盼着能和部队的情报力量拧成一股绳!” 老周激动地握着赵刚的手,“人员掩护、落脚点、安全屋,我们来想办法!保证安排得妥妥当当!联络方式…我看就用最老套也最安全的‘死信箱’和定期赶集接头!暗号就用晋西北特有的山歌调子改编,鬼子伪军绝对听不懂!” 在地方同志的全力协助下,一张无形的网,开始悄然撒开。 几天后,小王庄集市入口处,多了一家不起眼的“王记杂货铺”。 老板是个五十多岁、一脸和气、见人就笑呵呵的老汉,叫老王(地方同志安排的可靠群众)。 店里卖些针头线脑、油盐酱醋、土产山货。 但没人注意到,老王身边那个手脚麻利、沉默寡言、只埋头搬货理货的年轻伙计(侦察连骨干小刘),他利用送货的机会,与集镇上其他几个“摊位”(修鞋的老张头、卖山药的李二婶,都是情报点)进行着隐蔽的信息交换。 “针线顶针洋火咧——洋胰子新到货咧——”的吆喝声回荡在乡间。 第(2/3)页